2018年4月18日星期三

看飲食介紹文章

每個人對吃的要求都不同,而每個人捨得花在吃的也不一樣。出街吃飯,除了跟誰吃很重要之外,你花的一分一毫是否讓你得到你希望獲得的才是重要。有人喜歡Gimmicks,有人著重是否可以打卡威威,有人享受裝修與服務,也有人像我:好不好吃才是重點。

雖然近年出差機會多了,越來越發覺在香港花錢吃高檔餐廳不太值得,不過,我不是不願意在香港花費吃好一點的,只是我也有選擇的方向,與及參考的因素等等。當然,看雜誌網站介紹新餐廳,是很有趣的,最常見的賣點有以下幾個:



過江龍首到香港開店
這是一個常常讓很多人慕名而來甘願排隊的原因,甚至有些人連老店都未吃過,因為「聽講呢間好出名」而覺得一定要吃。我是不大喜歡要排隊等很久的餐廳,根本有些餐廳是刻意造成排長龍以製造宣傳效果,成為話題,好像一定好吃到不能怎樣都要去的。我不會說沒有興趣吃,只是,等鋒頭過了才吃好嗎?例如N年前一蘭在港落戶,身邊有些人真的願意排個幾兩個鐘,我不明白的,就是為了吃一碗拉麵?當日本周街都有,是不是要這樣排隊辛苦自己呢?我絕對不會的。

有些過江龍店的確可以讓人止一止對於那個國家的一份思念,所以,若果價錢不過份(我不離地的我絕對明白香港應該貴過當地)不用排一粒鐘我還是會願意試試的。

店家大廚曾在哪家跟哪家名店工作
語言偽術是非常有趣的,例如:某某曾經在名店A及B工作過,問題來了:工作過,是否一定有下廚經驗,又知道當中煮食秘訣呢?所以,除非那些寫到明在哪裡哪裡當過主廚,或者師承某某,才叫做有一點點參考價值。都不知讀過幾多類似介紹實質收錢賣廣告的新餐廳文章,利用「老闆/主廚曾經在名店工作」來作賣名塞滿字數,你知啦,香港人有好多真係唔鍾意睇字又或者人地寫乜佢信乜,若果此類新店是走大眾化路線價錢不是怎樣的,這樣的宣傳我當無睇過還是看看食物是否吸引才去一試,不過通常用名店個朵的,都是那些唔知點解好貴既餐廳,咁,我唔係佢地目標客戶囉。

店主對於某外地小店很著迷然後多次拜師感動乜乜乜回港開店
我不會否認這世界真的有類似感動故事,其實,相比於「店主因為很喜歡吃某外地小店然後多番嘗試務求做出相同味道」的介紹,我比較不相信前者,邊有咁多誠意打動對方終於肯教你,倒不如話自己研究,都值得試試既。

心機小店
近年真係好好好好好好常見「心機小店」四隻字,我想同相關記者編輯講:有邊個開店唔係花心機,用上此作介紹,店家真係唔知多謝你定點。

賣Gimmicks/情懷的店
好些店賣裝修呀(例如收藏好多可樂乜乜乜懷舊乜乜乜飛機艙物物物),賣情懷呀(彷彿讓我們返回八十年代屋村一樣)之類之類,無問題既,不過用心讀一讀篇文,若果發現重點係sell gimmicks與情懷,食物輕輕帶過或者整色整水收好貴,我就知道我唔會去--我不是要打卡的目標港女,我俾錢係要食好西的。

有朋友話:家陣餐廳唔賣Gimmicks點生存呀?我既答案係:我無責任幫佢生存嘛。

賣悲情/奮鬥故事
嗯,近年又有潮流介紹餐廳賣店主背後經歷過點點點既辛酸又或者浪子回頭呀患病親人支持呀等等,明顯是針對香港人平日好忙講求效率希望食餐飯順便做件好事的心態。嗯,久不久都有見類似餐廳被評食物一般(甚至唔好食),我們不是沒有憐憫之心亦唔係話唔信,不過開餐廳真係唔係誠意就夠,作為食客俾得錢就唔能夠因為你背後故事對你要求將貨就價,畢竟,我係黎食飯唔係做善事。

寫寫寫了這麼多,其實我想分享我近年有個習慣:我喜歡讀半年(甚至更久)的飲食雜誌,為什麼呢?因為當你讀完覺得吸引,你再看看該店是否健在,網上評價怎樣,大概可以知道是不是真的如介紹般吸引,我是不是要去試試。若果是那些爆紅熱店,唔好咁心急,遲少少再了解,若果依家爆場喪排隊,又真係好恨食,我想至少質素都有番咁上下,中伏機會無咁高。

另外,身邊若果有信得過的食家,他們的意見總值得參考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